贵州毕节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
总攻贫困 引领崛起
毕节之“穷”,曾经全国有名。
这里一度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经济落后、生态恶劣、人口膨胀,几百万人难以吃饱穿暖。
今日毕节,贫瘠石山披上厚厚的绿装,穷困小山村建起现代化的载重货车生产基地,农民住了几代的茅草房变身漂亮的黔西北民居……
这样的蜕变始于1988年6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市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的试验区,总攻贫困。试验区同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惟一设在极贫地区的改革试验区,党中央、国务院关怀备至。
23年征程,“三大主题”润泽民生,引领毕节崛起。
集中力量扶贫,一届接着一届干
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几组数据凸显1987年毕节之“窘迫”,2.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贫困人口达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65.4%,农民人均纯收入182元。
“一年365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几位当地老干部回忆,每年由国家和市场调入毕节的粮食就达20余万吨。
2011年1月13日,贵州省委主要领导乘火车来到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食宿农家、访寒问苦、问计问需,指示迤那“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要求省、市集中力量帮扶。今年2月4日,再次回访迤那,欣喜地看到,集团帮扶下的迤那发生巨变,路修通、人变富、环境变美。
回首23年,毕节集中一切资源力量,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列为“民生之首”,把开发扶贫作为“第一号民生工程”。
“扶贫让对江变了天,走上致富路。”站在山岗,指着绵延对江河两岸的422个蔬菜大棚,毕节大方县大方镇对江村老支书杨继凯像检阅三军一样骄傲,他说,村民靠种菜鼓起了口袋,年人均收入4066元,家家买了车,年收入10万元的有几十户。
对江穷,以前村民只有做梦能吃饱,为了口粮,把玉米从坡底种到了山顶,不仅破坏生态,收获的玉米也只够吃半年。通过省、市、县合力支持,对江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蔬菜,每个大棚得到补贴1000元,还有专家蹲点指导和培训。
对江种菜致富是毕节坚持集中力量实施产业化扶贫带动战略的一个缩影。毕节因地制宜建立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中药材、核桃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扶持,过去3年就投入2亿多元,技术上无偿培训,帮助农民就地脱贫。
通过推进社会扶贫,毕节借助外力建立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先后建立部门帮扶机制、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扶贫制度、“4321”结对帮扶、党建“1+1”帮扶、“百企帮百村”等扶贫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扶贫攻坚,试验区23年一以贯之。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82元跃升至4300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坚持改善生态,绿水青山重现乌蒙
毕节有句俗语:纳威赫,去不得,意思是区内8个市县中的3个经济落后、生态恶劣、不宜人居。赫章县就是其中之一,试验区成立前,这里广种薄收粮食紧张,逼得百姓大量开垦,毁林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不到10%。
贫穷—开荒—更穷,赫章陷入恶性循环。既要解决温饱,又得改善生态,扶贫挑战更大,绝境中,赫章常见的核桃树进入视线,没想到,交出一份生态扶贫的“核桃答卷”。
重点扶持核桃产业,赫章近3年投入2亿元,精心培育出“黔核7号”、“黔核8号”等优良品种,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产值3亿元,100多家加工企业,森林覆盖率提高30个百分点。
“养儿防老,不如栽树防老。”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党支部书记蔡国祥说,一棵棵核桃树成了村民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从对抗走向共赢,毕节创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毕节模式”,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集中拦洪、滞洪、沉沙,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然后,发展“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改善生态,23年里毕节多措并举,先后实施长防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防治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每年人工造林40万亩以上、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5%增加到2011年的41.5%。
山清水秀,掩映其中的小洋楼青瓦白墙,远望黔西县协和乡杨柳村,活脱一幅水墨画。村民王朝文乐呵呵地说,自家新居是黔西北民居,风格独特,政府设计,补贴2万元。
这是毕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惠民工程的结果,3年里投入1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
提高人口素质,更好更快提速转型
“杨八郎”,毕节“穷”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他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思源村一个普通村民,家里只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茅草屋,即便这样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生了8个儿子。
试验区成立之初,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5%。,人口已逾500万,其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几乎占一半,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年。
突围脱困,教育扶贫给毕节找出一条出路,逐渐让“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同时,毕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
毕节憋足了劲,狠下了心,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2006年10月28日,威宁、赫章两县通过贵州省“两基”评估验收,至此试验区7县1区“两基”攻坚实现100%达标。这一天,整整比原定时间表提前了4年。
去年5月,毕节市再次迎来历史性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支持毕节高起点推进新一轮改革探索,推动试验区成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
毕节有了奋斗的新目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1500亿元,力争突破1800亿元,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森林覆盖率达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说,崛起乌蒙,后发赶超,毕节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三大主题”的引领,毫不动摇地去干,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