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在国有企业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颜建禄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均对国有企业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把加强源头治理、有效预防腐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国资委纪委通过认真总结组建五年来开展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切感受到在国有企业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预防国企人员腐败,意义重大。
一、国有企业腐败案件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在监管方面客观存在的缺失,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形意义重大。2003年9月以来,市国资委系统纪检监察机构共查办案件27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41人,其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168人。
为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预防国企人员腐败问题,我们对有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国企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从腐败案件发生领域看,主要集中在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土地转让等环节。二是从腐败案件的性质看,贪污受贿案件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从单人违纪违法作案向多人勾结共同作案,“窝案”、“串案”现象逐渐增多的趋势。三是从涉案人员的身份看,过去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案件相对较多,而近年来有向低层级、低职级人员发展的趋势。四是从涉案人员的年龄看,国有企业曾有一段时间存在“59”现象,而近年来呈现出逐步向低龄化转移的趋势。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具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企业中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年富力强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二、风险管理在预防国企人员腐败中的运用
预防国企人员腐败的目标,就是使企业有关人员不以身试法,至少是要把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经济学所说的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里如何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控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量度、防范和应对。就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而言,积极探索在国有企业运用经济学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分析和确定重点环节
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管理、监控等机制制度不严密,企业人员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不按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办事,带来经济损失、负面影响甚至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薄弱环节。根据我们在国资监管工作中的经验,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招标采购、业务管控、工程建设、土地转让等流程,每个流程又同时具有若干重点环节。比如,招标采购流程的重点环节有标书制定、条件设置、中标确定等,业务管控流程的重点环节有部门或岗位授权、稽核审查、绩效评价等,工程建设流程的重点环节有施工队伍确定和资金拨付、工程质量监理和验收、工程计量变更及决算等,土地转让流程的重点环节有权属及性质、价值评估及价格确定、合同管理等。分析和确定重点环节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预防腐败的基础性工作。
(二)落实重点环节的防控责任
落实责任是搞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预防腐败工作的一项基本保障措施,即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机制,明确各重点环节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落实责任的方式可以是签订责任书、承诺书或业绩目标考核评价。比如,可由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党政负责人,企业与所属单位、内设机构、关键岗位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再对自己管辖的部门、流程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谁负责、谁检查、谁发现、谁报告,谁漏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监控网络,使违规违纪违法苗头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三)构建重点环节的防控体系
构建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和防控体系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除经常化的教育和程序化的监督之外,重点应当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下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控、能控、在控”的风险防控措施,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使反腐倡廉工作逐步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实现对腐败问题的超前预防、关口前移,消除和减少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和不和谐问题,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及有效预防腐败的对策
要达到运用风险管控手段预防国企腐败的目的,必须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视作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和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建立一套具备“评估、限制、提示、制止”功能的运行机制,加强风险和腐败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实现国企人员廉洁从业风险的综合防控。
(一)强化风险评估,建立预测机制
对企业重要工作领域和重点工作环节进行廉洁风险评估,是搞好预防国企人员腐败工作的关键。要做到有效辨别企业存在的廉洁风险,必须在充分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收集补充企业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廉洁档案、重点业务流程执行状态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建立企业廉洁风险信息平台和分析机制,增加廉洁风险预测功能。在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基于企业所处行业、地域环境,收集整理重点环节腐败情况的数据信息,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确定高风险目标和监控节点,然后通过定期审查关键业务的工作流程及其受监控状态,逐步骤、逐环节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缺陷,客观研判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并预测其风险等级。
(二)限制权力运行,健全预防机制
市场经济对效率和应变的推崇,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具体经办人员必须获得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有效预防企业人员在自由裁量中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就必须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和制衡,最大限度地消除权力寻租的时机和空间,实现权力与责任挂钩、责任与利益脱钩,从而有效预防对权力的操纵、滥用和误用。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概率和程度,不断优化完善重点领域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监督机制,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着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预防机制。
(三)推行风险提示,完善预警机制
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出现风险的迹象或苗头时,是否有一套可靠的预警机制,及时给出风险提示,让监管部门有机会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出现或蔓延。而形成预警机制的关键,就是要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机构和厂务公开等现有监督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效协同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在严密的监督控制之下。比如,我们在国有产权交易环节中,实施了联交所交易信息系统与国资委产权管理部门的联网,在转让环节推广应用了电子竞价技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在线实时监测、不可逆操作、自动警示等功能,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国有资产转让环节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四)及时制止风险,提高处置能力
处置风险的能力、水平和效果,是对企业风险预测、预防和预警机制的支撑、保障和检验,是能否有效制止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预防腐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处置的重点在于采取的措施是否具有及时性和威慑力。在具体操作中,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的快速反应,对于预警系统给出的风险提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由上级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制止纠正,把企业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同时通过对异常情况出现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形成修正预测、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建议;要切实加大打击惩办力度,对于那些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或损害企业形象的违规人员,以及少数敢于以身试法的腐败分子,必须坚决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组织处理、党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