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罗聪同志在市国资委与新闻媒体联席会暨2009年“重庆国企新闻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10-05-13
打印

在市国资委与新闻媒体联席会暨2009年
“重庆国企新闻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  罗 聪
(2010年5月12日)

同志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国资委党委同意,在市委宣传部的重视支持下召开的重要会议。我们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中央和外地在渝媒体、市内媒体负责人,以及长期对口联系国资委和国企的记者朋友邀请来,和国企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同志们一起,共同总结回顾2009年国企新闻宣传工作,探讨交流2010年国企新闻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市国资委感谢市委宣传部和各大媒体长期以来对国企发展的高度关注,对国企宣传的鼎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国企新闻宣传工作者们,在推动国企改革发展的另一条战线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过去一年来,重庆国资系统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国发3号文件”和“五个重庆”建设等政策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乘势推动“五大结构调整”,全面加强企业各项工作,在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整体上市、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自主创新等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万亿,规模升至全国第四位,成为全国国企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大媒体给予重庆国企的极大支持密不可分。媒体的宣传造势,增添了重庆国企克难奋进的强大动力;媒体的呐喊鼓劲,坚定了重庆国企化危为机的坚强信心;媒体的鞭策监督,促进了重庆国企市场化的规范运行;媒体的导向引领,助推了重庆国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出现这种说法,认为重庆国企是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第三种力量”,对于重庆国企来说,新闻宣传就是助推重庆国企快速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今天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颁发2009年“重庆国企新闻奖”。“重庆国企新闻奖” 就是媒体宣传推动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见证。在此,向获得2009年“重庆国企新闻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再一次对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刚才,听了水务集团、电力公司两位领导的经验交流,听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丁道谊同志、重庆日报常务副总编张小良同志,对国企新闻宣传的充分肯定和建议,特别是健春副部长的讲话,对重庆国企新闻宣传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希望,给我们下一步新闻宣传进行了“支招把脉”,我认为都讲得很好,使我们更有信心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受大家启发,我也对下一步继续国企新闻宣传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一条主线,提升国企新闻宣传工作价值功能。
    2010年,是经济全面走向复苏的关键之年,也是国有企业三年结构调整的深化推进之年。“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政策效应全面发力,“五个重庆”建设深入展开,内陆开放高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打造全面提速,国企面临更宽更广更大的发展机遇,也担负着更多更重更难的发展重任。

    重庆国资系统提出了“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思路。制订了:推动“五大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攻坚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努力扩大国企对外开放、切实防范国资营运风险、创新提升国企战略功能、加速培养国企领军人物、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国企”建设等十项战略举措。

    国企新闻宣传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持把“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主线,通过舆论导向,把百万国企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资发展的战略思路上来。坚持把“十大战略举措实施和推进”作为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通过舆论造势,为国企实现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增强两种意识,提高国企新闻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
    新闻宣传是一门学问,掌握它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闻宣传的内含和外延又不断丰富,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新闻宣传工作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国企自身的特色和要求。当前,国企新闻宣传要增强两种意识。

    一是主动意识。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所以,首先要注重开放性,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要善于“走出去”借助外力,主动与各种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好市内市外的媒体资源,建立起大宣传格局。国企要用开放的意识、博大的胸怀与媒体做朋友,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是全民的国有资产,人民有权知晓国企发展情况,让全民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是国企宣传工作者的职责。其次要注重前瞻性。新闻宣传要围绕企业的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战略,超前谋划,有的放矢。第三要注重系统性,新闻宣传踩准了时间、把握好了节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社会,尤其要重视建立突发事件和危机公关的协调处置机制,在突发事件面前主动解疑释惑,积极加以引导,化危为机。

    二是创新意识。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重庆国资委成立六年来,重庆国企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正在探索、正在前进。国企新闻宣传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例如,随着国企整体上市的推进,上市企业的信息发布与公告有一套严密规则和程序,上市后的新闻宣传有别上市前,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随着国企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异地建厂、海外并购、跨国经营不断涌现,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新闻宣传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随着互联网、手机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宣传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变化在悄然发生,国企新闻宣传不能墨守陈规,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来创新国企新闻宣传形式、内容和手段,不断适应国企改革创新的要求。

    三、抓好三个结合,实现国企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内宣和外宣的结合。内部宣传具有贴近企业、贴近职工的优势。通过自办报纸、杂志、网站、简报等内部刊物,或开设电视台等,开展有声有色的内部宣传,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干劲、鼓舞士气作用。外部宣传具有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借助媒体的力量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增强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工作实践中,国企新闻宣传工作应“内外兼修”,既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诸事低调”的观念,又要力戒虚张声势、凡事唱高调的习惯。

    二是塑形和树人的结合。宣传企业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企业家的形象往往代表着企业形象。抓好企业的宣传和企业家的宣传,不仅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而且会使国企宣传工作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下一步,国资委要统筹策划,力争树立3-5家在全国有影力的典型企业,以点带面,提升重庆国企整体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打造一批“渝字号”的国企领军人物。

    三是导向和监督的结合。新闻宣传是把“双刃剑”,兼具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双重功能。国企新闻宣传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报道国企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 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要善于发挥新闻监督的功能,审慎地开展舆论监督,规范国企经营管理行为,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四、打造四大平台,开创国企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一网”。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给国企新闻宣传带来新的挑战,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国企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学会认识网络、善于利用网络,不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今年,国资委将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讯息快捷、覆盖广泛的国资大网络。第一是加强对外网站建设,把重庆国资官方网站作为对外宣传、展示形象和重要窗口;第二是依托重庆移动公司的技术支撑,开启国资党内手机网;第三是依托重咨集团,建立国企新闻信息库。

    二是“一奖”。“重庆国企新闻奖”设立以来,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充分肯定,各大媒体的热情参与,成为联系国资委、国有企业和媒体之间的重要纽带。下一步,国资委要对此项活动进行全方位包装升级。第一要建立重庆国企新闻奖评选专家库,提升“重庆国企新闻奖”权威性;第二要创新参评组织方式、表彰奖励形式,扩大“重庆国企新闻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第三要深度挖掘“重庆国企新闻奖“背后的故事,延伸宣传的触角。

    三是“一刊”。《重庆国企》杂志是由国资委主办,供国资系统内部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的刊物。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已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可研性。近年来,重庆国企改革发展经验倍受全国各地的关注,一些经济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围绕“重庆模式”展开研究和探讨。《重庆国企》浓缩了重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精华,已具备一定的推广和传播价值。今后,要力争将《重庆国企》办成公开发行的期刊,使其成为“重庆国企”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四是“一会”。建立和完善“重庆国企新闻发布会”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宣传重庆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让媒体及大众了解国资委,为国资委外塑形象、内聚人气、提升科学监管水平搭建平台。同时,要加强对国企各级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国企基层延伸,探索国企新闻发布工作模式。

    国企发展任重道远,新闻宣传人人有责。市国资委党委将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宣传处外宣职能需要加强。经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把群众工作职能从宣传处划出,有利于宣传处集中精力做好宣传工作。各国有企业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做到政治上把好关、工作上思路清、条件上有保障。同志们,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视野来推动国企新闻宣传工作,为重庆国企的振兴与腾飞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