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崔坚谈国有企业学习实践活动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9-05-15
打印

实施五大结构调整突出国有企业学习实践活动特色
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     崔  坚
(2009年4月)

    抓住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发[2009]3号文等重大政策机遇,利用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特点,用三年时间在国有企业实施组织、资本、产业、运管和监管等“五大结构调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国有企业要坚持以“五大结构调整”为主题,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特色。

    一、实施组织结构调整,形成与重庆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大集团体系
    集团越大,资源配置空间和抗风险能力越强。要按照资源、资金、政策向优势企业、关键行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的原则,以深化集团间的重组整合、缩短集团管理链、优化集团内部组织构架为主要抓手,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大集团支撑推动“314”战略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明确的13项黄金定位。通过三年时间,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合至25户,户均资产达到400亿元以上;集团下属企业缩减在500户以内,并实现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全面融合。以化医集团、机电集团等集团为主体,带动形成金字塔梯次的国有集团体系。

    二、实施资本结构调整,形成与国有经济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相适应的资本新布局
    股权结构反映资本的放大能力,决定着资本的话语权,也是推动企业机制转换的重要引擎。要按照有进有退、优化配置的原则,以整体上市、资本金注入、债务处置和国有资本向经济链的关键领域集中、向产业链的关键部位集约、向价值链的高端部位集成为主要抓手,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三年时间,形成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体现控制力,在重要行业体现影响力,在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体现带动力的新态势;建立起市级国有资本与区县国有资本、央企国有资本、民营和国外(境外)资本有序流动的新机制;实现适宜上市的集团全部上市,使企业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具有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

    三、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和新兴产业为龙头的产业新格局
    金融危机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秩序、金融秩序、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调整。要按照国有产业与国家产业导向、全市国资战略相匹配的原则,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推动国有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三年努力,工商产业集团核心指标(包括能耗指标、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回报率等)全面进入同行业前列,在全市确立行业龙头优势;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集团新产品产值占产值的比重达到40%,研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

    四、实施运管结构调整,形成与企业战略定位、竞争策略相匹配的运营管理新模式
    战略定位决定竞争策略,竞争策略依靠运管结构去支撑实现。要按照决策科学、管理高效、运转良好、监督公开的原则,以清晰集团定位、规范治理结构、建好国企班子、带好国企队伍、完善体制机制为主要抓手,推动集团运管结构调整。通过三年努力,建立起与企业集团战略定位、竞争策略相匹配的运管结构;建立起职工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相匹配的增长机制;培育打造一批全国知名乃至世界闻名的企业家队伍,国有企业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能力全面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五、实施监管体制调整,形成与出资人履职、企业市场化经营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
    “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是出资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以理顺出资人履职体系、保障企业合法权利为主要抓手,推动监管体制调整。通过三年调整,建立起出资人依法履职、董事会依法决策、经理层自主经营、监事会监督检查、党委政治核心、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治理机制;建立起从出资人到营运企业责任落实、激励约束到位的工作机制。

    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之机切入,对实施“五大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强更加有力的理论武装、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学习实践活动中,要重点解决实施结构调整的六大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倒逼思想观念,统一认识,形成推动结构调整的强大合力。二是规划制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发展战略,按照结构调整要求制定调整规划,并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三是项目带动问题。适应集团调整需要,根据国发[2009]3号文件导向,推进和策划一批大项目,支撑带动结构调整。四是资金保障问题。抢在三季度前前尽可能争取资金,为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资金保障。五是实施路径问题。根据调整规划,逐项落实实现路径。六是政策支撑问题。把国家和市委市政府支持转化为具体政策,把政策落实到项目和资金,把资金落实到生产力,形成支撑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