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重点企业领导干部
学习实践活动培训会上的辅导讲座提纲
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 崔 坚
(2009年4月15日)
按照国资党委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培训安排,今天,我主要与同志们沟通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五大结构调整”,三是国发3号文的贯彻落实。
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
总体判断:概括为四句话。(全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重庆经济有望率先复苏,市属国企开始触底反弹,未来走势不能盲目乐观。)
第一句话:全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
(1)家宝总理4月10日指出:中国经济形势开始显现出积极的变化,形势发展比预料的要好。最近国家一些权威机构和媒体也先后发表类似言论。
---《人民日报》4月9日发表文章指出: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
---海关关署:3月份中国对外贸易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国家统计局4月9日表示: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一揽子政策已经明显见效,而且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民航局4月8日表示:我国民航经营状况已全面回暖,预计4、5月份民航国内市场还会有更大的突破。
(2)从国家目前已经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也有企稳回升迹象
---GDP:全国一季度同比增长6.1%。
---财政收入: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4642亿元,同比下降8.3%,而前两月下降11.4%,而3月份同比下降0.3%,降幅明显收窄。
(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也是工业景气度的重要指标。3月份同比下降2.4%,比前两个月3.2%的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虽同比下降,但降幅也明显收窄。消费税同比增长38.5%,扣除成品油税费改革不可比因素后实际增长3.3%。)
---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表明企业家信心回升,企业景气指数也出现降幅明显收窄的迹象。
(企业景气指数:105.6,虽然与上季度相比回落1.4个百分点,但降幅明显收窄。企业家信心指数:101.1,比上季度提高6.5点。)
---进出口值。3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20.9%、17.1%、25.1%,下降幅度比今年前两个月的同比降幅分别减少6.3个、4个、9.1个百分点。
按平均工作日水平的可比口径计算环比指标,3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大幅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32.8%,进口增长14%。
分类产品的3月比2月环比增长更加惊人:服装出口增长72.5%,家具增长78.1%,鞋类增长42.6%,箱包增长90.1%,机电产品增长25.6%,钢材增长2.2%。
---PMI指数。4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夺下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PMI指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2.4,连续4个月回升。
(PMI指数被认为是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房地产。在房地产领域,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均有较大增长。
(一季度,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8.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8%,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3%,环比由上涨0.2%。)
---民航业。前3月民航国内旅客运输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13%、14%,自2008年3月之后再次回归两位数增长。2008年,民航全行业亏损252亿元人民币,而今年一季度国内航空公司开始实现整体盈利,初步统计利润总额达8亿元。
---港口业。 3月份出现止跌反弹迹象。据初步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外贸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和季度新高。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依旧处于下滑的低迷状态,但跌幅有明显放缓趋势。
---股市。上证指数一季度上涨537.23点,收于2358.04(本周已突破2500点),股票、基金的交易量达到9.45万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减少3.46%。
第二句话:重庆经济有望率先复苏
(1)工业经济呈明显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销售值同比增长4.8%。工业投资总额193亿元,同比增长幅3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月份,同比下降3.7%;1-2月累计同比增加2.8%;一季度同比增幅达到8.8%。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值:1月份,同比下降7.4%;1-2月累计同比增加2.8%;一季度同比增幅达到4.8%。
(2)汽车、冶金、化工、能源四大冲击最大行业集体回暖。
---汽车行业止跌回升。一季度全市生产汽车32.6万辆,同比增长5.5%。
---化工行业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增幅11%。
---能源行业从2月份开始回升。电力、煤炭、天然气等供应量逐月增大,行业产值一季度增长12%。
---冶金行业降幅趋缓。
(3)金融、房地产、商业零售、旅客吞吐量等也开始回升。从 1—2 月份的数据看:
---银行贷款余额增长32%,31个省市中重庆排第一。全国平均增长18%。
---房地产销售量同比增长 20%,扭转了去年全年下跌 20%的状况。相当于恢复到了 2007 年一二月份的水平。
---商业零售业增长了 20%。
---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增长 14%。全国的机场大多是负增长。
第三句话:市属国有企业开始触底反弹
一季度,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走出投融资额大幅增长、营收和利润逐月回升、资产规模快速攀升的积极态势。
---投资集团投融资额大幅增长。投资集团倍受金融机构青睐,按照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实现融资额大幅增长,投资额明显放大,成为投资拉动全市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一季度实现融资353亿元、投资135亿元,同比增长154%、44%。3月末,资产总额3573亿元,负债率63.9%。
(地产集团融资额达到170亿元,同比增长902%;江北嘴融资额增长355%;开投公司融资额增长127%;城投公司融资额增长95%。水投公司投资额增长279%;水务集团投资额增长154%;开投公司投资额增长111%。)
---产业集团营收、利润逐月回升。产业集团积极调结构、降成本、拓市场,保增长、保就业和商品市场稳定。一季度实现营收295亿元、利润4.2亿元,同比减幅明显下降,环比逐月大幅增长。3月份,实现营收113亿元、利润3.4亿元,环比增长13%和580%,工业集团环比增幅达25%和287%。3月末,产业集团资产总额1801亿元,负债率63.7%。
(8户工业集团同比:有4户利润总额大幅增长,建工集团同比增长174%、四联集团同比增长96%,庆铃集团同比增长38%,能源集团同比增长22%。环比:利润全部大幅增长,庆铃集团环比增长80%、重钢集团环比增长64%、化医集团环比增长231%、轻纺由亏损782万元到盈利1558万元、机电集团环比增长8%、能源集团环比增长452%、四联集团环比增长520%、建工集团环比增长720%。)
---地方金融企业保持发展强势。得益改制重组功效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地方金融企业发展强势不减,成为国企利润来源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支撑。一季度实现营收43亿元、利润9.7亿元,同比增长70%、29%;为中小企业新增贷款110亿元。3月末,资产总额2835亿元、不良贷款58亿元,同比增长30%、下降33%;存贷款余额1912亿元、1269亿元,同比增长34%、40%。
(营收同比增幅:农商行108%、三峡银行73%、安诚保险506%、大东方377%、三峡担保1102%。利润同比增幅:农商行30%、重庆银行12%、三峡银行125%、重庆国信38%。不良贷款率:重庆银行0.7%、农商行6.2%、三峡银行0.5%。)
第四句话:未来走势不容盲目乐观
(1)国内的金融信贷环境可能会趋紧,信贷投放速度从三季度开始有可能减缓。金融机构盈利增长的速度可能放缓,同时投融资企业融资的难度将会加大。
(前两月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达2.69万亿,一季度整体信贷投放可能超过4万亿,已经逼近全年5万亿信贷投放的最低目标。)
(2)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尚不明朗,影响土地价格回升,投资集团的土地变现难。
(判断房地产市场真正见底,应重点看四个指标。一是成本底部。即土地价格应该回到2007年住宅用地的出让价格。二是价格底部。也应回到2007年下半年的水平由较为理性。三是成交量。必须持续放大,改变目前只是局部地域、局部楼盘。四是新增投资。全年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
(3)出口低迷短期难以改善,影响外贸加工企业、物流企业。
(尽管国内市场有复苏迹象,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将影响出口的整体复苏。)
(4)工业产品的低价位运行、市场需求及竞争压力还很大。
(5)企业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成本。
二、关于“五大结构调整”
“五大结构调整”是国资系统今后三年的重中之重,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结合我的理解,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实施“五大结构调整”?即实施“五大结构调整”的背景是什么?
(1)“五大结构调整”,是对近五年国有企业一系列调整的一次集中深化
近五年,国有企业走过了一条在调整中发展的路子,也因为调整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如,通过组建和壮大八大投资集团,重组改造地方金融企业,形成了投资集团、产业集团、金融集团的合理布局,让我们有了“报团过冬”的组织支撑。
又如,集中处置企业不良债务,改善了企业资产结构,提升了企业信用。
这次“五大结构调整”,就是在对近五年一系列调整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深化,是按照国企大发展的新要求的一次战前准备。
(2)“五大结构调整”,是重庆国企新一轮大发展的“动力积蓄”或“换档加油”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我们的差距还相当明显。
如,与全国国企绩效考核指标相比,仅四联集团和水务控股等少数企业行业指标排名居前。
又如,我们的研发、技术实力。(英国某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其技术实力可以从试验1万吨直接形成10万吨的产业化规模,我们的放大能力最多50倍。)
再如,我们的产业布局。房地产,城投、重钢、建工、江北嘴、商社等一大批企业都在搞;酒店也如此,建工、商社、交运、能源等,也是一大批。结构调整中,一定要抓紧解决。
(3)“五大结构调整”,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创造了最佳时点
---金融危机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秩序、金融秩序、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调整。谁抢得先机,谁就能笑到最后;谁丧失机遇,就会被市场淘汰。
如,金融危机已经彻底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目前,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的前10名,中国占了4个,而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是前三甲,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花旗银行不可一世,几万亿美元的规模,工商银行只是它的1/20。现在颠倒过来了工商银行股市市值是花旗银行的 20 倍。现在中国的财经界在全世界说话的份量都不同了。
又如,中铝收购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前后差不多花了 350 亿美元,这种动作在以前不可能,就因为金融危机发生了,给了中国机会。如果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在全球资源布局中,现在正在做的一些事可能要五年甚至是十年以后才能做,才有能力做。
---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将是前所未有。
对已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又存在一些困难的企业,正是将国家政策支持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的重大机遇。
对全市国企,正是将不利形势转化为改革动力,形成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逼迫重塑科学发展理念,完善针对自身不足的解决思路和措施的最好机遇。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为我们推动“五大结构调整”提供了最好的切入点。
更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化,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进行具体指导。
(5)“五大结构调整”推进的三年,正是金融危机从逐步见底到逐步回苏的关键时期,也是本届政府实现工作目标的核心时段。
第二个问题:“五大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我在年初国资工作报告中已进行阐述。为便于同志们把握,我再更具体地作一些描述。
第一项调整:组织结构调整。
核心两条。即集团层面的整合和集团下属企业的缩减。
目标三个。
(1)三年后集团压缩至25户,户均资产达到400亿元。
(2)三年后集团下属企业缩减在500户以内。
(3)以化医集团、机电集团为代表,带动形成金字塔梯次的集团体系。
第二项调整:资本结构调整。
核心两条。即资本构成结构调整和资本布局结构调整。
目标两个。
(1)通过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在关键领域体现控制力,在重要行业体现影响力,在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体现带动力。
(2)适宜上市的集团全部上市,使企业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具有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
第三项调整:产业结构调整。
核心四个字。即淘汰和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量化指标三个。
(1)工商产业集团核心指标(包括能耗指标、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回报率等)全面进入同行业前列,在全市确立行业龙头优势。
(2)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3)工业集团新产品产值占产值的比重达到40%,研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
第四项调整:运管结构调整。
即企业运营和管理结构调整。目标四个。
(1)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3)建立起职工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相匹配的增长机制。
(4)培育打造一批全国知名乃至世界闻名的企业家队伍。
第五项调整:监管体制调整。
主要依据:《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
核心三条:治理机制、工作机制和流动机制等三大机制建设。
目标三个:
(1)建立起出资人依法履职、董事会依法决策、经理层自主经营、监事会监督检查、党委政治核心、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治理机制。
(2)建立起从出资人到营运企业责任落实、激励约束到位的工作机制。
(3)建立起市级国有资本与区县国有资本、央企国有资本、民营和国外(境外)资本有序流动机制。
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三年“五大结构调整”的目标?
我认为有6个关键问题非常重要,请同志们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并解决好。
(1)思想认识问题。
这是抓好三年结构调整的基础。
首先是主要领导,是班子成员。必须统一思想,国资委将采取组织措施,强力推动。
其次是集团所属企业的执行力。这一条,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对所属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集团对所属企业必须保持绝对的控制力。
三是要统一集团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这是我们推动结构调整的力量依靠、利益格局调整重点所在。
(2)调整规划问题。
一个好规划就是一个好战略,一个好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