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袭来
贵州国企率先复苏
2009年国庆节过后,当全国其他省区市的化肥企业还没有从金融危机中苏醒过来时,开磷集团化肥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我省其他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逐步走出危机阴霾,整体运行趋于平稳。
省国资委财务快报显示,1至10月,省国资委24户监管企业有16户累计盈利,累计实现利润78.76亿元,其中累计盈利超亿元以上的4户,分别为茅台集团、盘江集团、乌江水电和瓮福集团。
另据统计:2008年,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494.86亿元,所有者权益627.2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32.85亿元、利润总额96.81亿元、上交税费96.23亿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86.43%、98.68%、154.53%、373.17%和149.04%。短短的5年间,资产总额增加2.15倍,营业收入增加3.3倍,利润增加7.36倍,税收增加7.92倍,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
专家分析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贵州国企业始终保持平稳,并在全国率先复苏,除了受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我省近5年来不断推进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结果。
国资委
探索国资监管新模式
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一个崭新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如何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促进我省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模式,是摆在省国资委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5年来,省国资委努力从四个方面推进国资监管和国企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筑牢预防国有资产流失防线。省国资委把跟踪监测监管企业投资管理、资金管理作为重点,高度关注监管企业现金流动性和资金链安全,先后出台了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评估、财务监督等规范性文件50多件,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开展了监管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登记和股权管理工作。对监管企业负责人实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建立国有产权交易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产年报和财务快报的动态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行了监管企业向出资人报告工作制度。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
二是不断深化监管企业改革。争取国家支持完成了开磷、振华、宏福3户企业的债转股,组织完成了全省13户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林东矿务局等企业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积极培育上市资源,遵义钛业上市工作获国家证监会批准,遵义氯碱进入上市辅导期。水钢、开磷、锦麟、黔隆信托等企业完成了增资扩股,贵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与六枝工矿集团成功重组,形成了煤电联营、合作发展的新优势,目前,监管企业已有22户改制为公司制企业,10户形成多元投资结构。
通过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先后核定两批20户企业的主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成功引进了首钢、宝钢、中铝、中国黄金集团、首都机场集团、昆明铁路局、中海油等知名企业参与监管企业的重组;推进监管企业间的联合,将金茂、化工两户国资公司整合为黔晟国资公司;引导和推动监管企业间通过相互参股、联合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积极稳妥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工作,组织实施了遵铁公司等11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合理收缩战线,监管企业从28户减少到24户,使国有资本实现集中发展。
三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人用人相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批国企高管,让一批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干部进入企业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
四是支持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加快发展。目前,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贵钢新特材料等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盘活国企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监管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水钢、茅台、瓮福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瓮福集团通过行业世界领先技术与管理成功中标沙特阿拉伯项目,并带动七冶、贵州建工集团成功开辟沙特市场成为国内最大的贸易商;盘江煤电年产原煤突破1000万吨;贵绳集团钢绳产量突破10万吨,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遵义钛业成为全球五大万吨级海绵钛企业之一;开磷集团跻身全国高浓度磷肥生产企业前三甲;振华集团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发了一批有市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贵州茅台酒集团实现了国酒茅台的历史性跨越,茅台酒基酒产量从2002年的8640吨发展到2008年的2.04万吨,提前两年实现了打造“百亿集团”的发展目标。
随着国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完善,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我省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增强,国有资产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营效益明显提高。5年来,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71亿元、上交税金316亿元。较好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王鹏平 袁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