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中船重工:坚持结构调整,作为科学发展必由之路

来源:国资委网站
2010-09-27
打印

    多年来,中船重工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军民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结合、船舶与非船结合,深入推进了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中船重工经济总量中民品份额已经超过80%,其中,非船产业达到40%。

  海军装备研制水平全面跃升。2009年4月23日,青岛,黄海海面,胡锦涛总书记乘坐舷号为116的阅兵舰,检阅各舰艇编队。116舰,是中船重工自主研制生产的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也是中船重工近年来完工交付的新型舰船中的突出代表,体现了信息化舰艇装备的发展特征,被誉为“神州利箭”。中船重工研制生产的167舰等新型导弹驱逐舰,多次作为舰艇编队旗舰出访,并远赴亚丁湾海域护航,扬国威,壮军威。作为我国海军装备研制的主体力量,中船重工近年来相继突破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关键技术,总体设计能力、总装建造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备配套能力全面提升。

  民船经营生产快速发展。建大坞、造大船,是我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2004年6月,中国承建的首批5艘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全部交付伊朗船东,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使我国成功跻身于建造超大型船舶的国家行列,并打破了这一领域由日、韩垄断的格局,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中船重工已累计承接VLCC油船61艘,4250箱集装箱船49艘,18万吨散货船62艘,海洋工程37座。批量建造有力促进了建造周期的缩短,中船重工建造的VLCC水下周期只有38天,4250箱集装箱船水下周期为30天,主流船型建造周期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工程形成批量建造能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中船重工已经能够设计建造38万吨在内各种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经营生产逐步实现国际化、大型化、批量化、系列化、专业化,年造船产量由2003年的150万吨提高到600多万吨,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吨。

  非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船重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动非船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九环地球这一极富创意的核心设备,就是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研制的,他们克服了种种难关,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九个圆环,通过吊绳栓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结构球体,直径达18米,各种零部件上万件,其完美的演绎留给世界人民美好的回忆。同时,中船重工还为奥运会提供了巨幅画轴、记忆塔等一批奉献众多精彩的重要产品。目前,从风帆蓄电池、塑料吸管等家常用品,到医疗器械、自动化物流等高新技术产品,从风电装备新领域到三峡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船重工已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资贸易等五大领域形成了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非船品牌产品,在支撑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设施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中船重工抓住国防建设和国家实施船舶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机遇,统筹推进军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环渤海产业带、青岛海西湾产业集群、造修船基地、船用配套基地、科研及产业化新园区等,一批30万吨、15万吨级船台(坞)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设备全面投产,年造船能力超过1200万吨,低速机能力超过600万马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专题链接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